江苏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是江苏省统计局在我校设置的研究基地,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整合统计科研资源,更好地发挥统计科研作用。研究基地的主要职责是:接受江苏省统计局的委托,围绕统计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江苏社会经济问题开展统计科研工作。
一、研究基地在江苏统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
1. 基地与统计局系统以及江苏省各类企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包括:合作开展统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共建统计服务平台等,增强我省企事业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 基地围绕江苏省科技经济发展重点,积极组织力量参与开发重大战略目标产品,从而带动相关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并脚踏实地地积极开展统计技术咨询等面向企业的社会服务。
3. 通过建立信息网站和公共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多种方式向企业及社会传播统计知识,提高公众的统计素养,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层面为江苏省培养统计方面的人才。
4. 通过向社会公众特别是中小企业开放实验室,让先进的硬件设备得到充分共享,切实为江苏省地方企业中的市场调查、质量控制做有针对性的指导。
我校的统计科学研究基地成立于2010年,目前已经形成了社会经济评价理论与应用、可持续发展统计、农村经济统计分析和数量经济模型及其应用四个研究方向,组成了基本稳定的学术梯队。
二、各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
1.社会经济评价理论与应用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研究对象,从事评价方法选择和优化的研究。侧重将经济统计、数理统计、运筹学等学科知识和经济学原理有机结合,针对经济、教育、社会发展中若干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新的评价方法选择标准,建立新的优化模型和优化算法;侧重寻求社会发展品质标志的量化途径和教育、高新技术产业等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综合评价方法。
本方向研究在国内外已产生较大影响,学术带头人杨益民教授长期从事评价方法选择和优化研究,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2006年获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现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修正及待评方案集生成的可拓方法”的研究,发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多次被EI收录。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便在国际上率先进行计划评审技术(PERT)中离散型时间分布模型的研究(美国《Mathematical Reviews》90m:94024评价结论),研究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的研究论文“AHP中整体一致性判别及校正”被《Mathematical Reviews》收评(MR2081453);完成的省级软科学项目“CSE-顾客满意为准则的企业系统工程”研究,将可拓学和运筹学方法相结合,在进行充分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用层次分析法和可拓学方法建立了顾客满意模型,提出了解决诸多矛盾问题的关键矛盾法,应用于“南京新百”取得丰厚经济效益,提出的关键矛盾法被国内学者多次引用(蔡文:可拓论及其应用,《科学通报》1999年第7期),经专家评审为国内领先水平,基于该项目所做的研究工作,分别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在模型优化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的研究先后获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统计研究》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模型研究的论文“从生源状况看中国高等教育的潜在危机”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3年12期全文转载,产生较大影响,并获第五届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软科学、国家统计局、省教育厅项目10多项。
2. 可持续发展统计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着重可持续发展评价、预警与调控体系以及城市化计量分析研究,在系统模型仿真与分析、调控试验模式及分析、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城市化进程与质量的统计测度。
本研究方向经过长期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1)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评价理论研究;(2)结合江苏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进行可持续发展方法应用和城市化统计测度研究;(3)坚持研究为实践服务,立足服务于江苏地方建设。
在可持续发展评价和城市化统计测度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术带头人袁国敏教授在国内较早结果国民经济核算开展可持续发展统计研究,出版6部论著《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经济政策评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经济系统分析》(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产业结构优化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模型分析及政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合著)、《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主编)、《辽宁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合著)。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其中包括2006-2008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方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在《统计研究》上发表论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测算研究”。
3.农村经济统计分析研究方向
本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侧重于综合运用统计学、人口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农村经济角度揭示人口和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各系统相互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工作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结合,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社会的影响中去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应用系统论和定量研究方法,揭示食物、环境、能源、经济发展与人口(FEEEP)之间的关系,探索江苏宏观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江苏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服务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术骨干的专业特长,将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方法引入可持续发展研究,特别注重绿色GDP核算理论和方法研究。
本方向在FEEEP相关性研究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学术带头人胡荣华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多项。在主持江苏省软科学重点项目“江苏食物、环境、能源、经济发展与人口(FEEEP)关系的定量研究”过程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首次揭示了FEEEP五者间的关系。在负责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研究”的分报告中,首次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成本进行了测算,并提出了“适度的粮食安全及其合理的粮食安全成本”的政策建议,本成果获得了第七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现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测定的统计研究(07BTJ011)”、国家教育部项目“我国FEEEP相关性和协调性的统计研究”和江苏省软科学项目“江苏省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的研究。
4.数量经济模型及其应用方向
本研究方向将统计学、数学和经济理论有机结合,以中国的社会经济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用数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构建灰色、模糊等各类模型,针对人才战略、小城镇建设、金融风险等领域的各种因素,给出恰当的分析方法,为决策提供依据。该方向的研究探索数量经济的新方法,并应用于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丰富了研究各类问题的决策模型,推动了数量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经过长期努力,本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优势:第一,追踪学科前沿,突出理论和实践创新,注重数理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宏观、微观经济问题并建立经济模型,做到了理论方法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具有研究方法的优势;第二,紧扣经济热点问题综合研究经济问题和经济模型,同时还研究经济模型的理论应用和经济政策等有关问题,具有综合研究优势;第三,本研究方向系统研究经济发展、模型建立、模型应用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具有系统研究优势;第四,本研究方向注重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特别是在计量经济模型的贝叶斯方法的研究上,学术梯队已经基本形成,多数人员都具有统计学、数学、经济学等知识背景,具有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同时从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关系上研究经济模型,注重与各部委及相关研究机构建立稳定的中长期合作研究关系,具有合作研究优势。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陈耀辉教授长期从事现代金融统计、计量经济学与金融数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并完成了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中国高校教育质量评估的数学模型》(FIB011291)、湖北省科技厅项目《金融数据的非线性研究》(2002A04004)和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高校教育质量评估的数学模型》(2002A181)。现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非线性自回归模型的非参数估计及其在期权定价中的应用》。同时在系统综合评价及其应用方面已步入研究前沿,其提出的基于最优组合赋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基于灰色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2006年获得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近五年来在《数学研究与评论》、《系统工程》、《预测》、《科研管理》、《统计与决策》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30多篇。
|